新会址“诞生记”

发布时间:2024-04-27 09:15:14 发布作者:安博电竞代理

  迎八方宾朋,聚世界目光。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召开在即,世界目光将再度聚焦北京海淀。对于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来说,最特殊的一个亮点,就是为中关村论坛而生的新会址——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的首次使用。

  四月的海淀,是花的海洋,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被花海簇拥,伫立在一片绿意之中。道旗招展、彩旗飘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遥相呼应,喜迎盛会召开。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位于海淀公园北侧,万泉河路西侧,建设项目总用地6万余平方米,其所在的位置向北是圆明园,向西是颐和园,东侧紧邻中关村,正是三山五园历史背景和文化景区与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区的交汇地带。作为面向全球科学技术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无论在选址、设计还是建设中都充分展现了融汇中外、贯通古今的思路。

  如果从空中俯瞰,整栋建筑由北向南缓缓舒展,像一枚植物叶片点缀在城市中间,这座以“科技、文化、绿色”为核心理念设计建设的建筑,铺设了约1.7万平方米的屋顶绿植,让建筑充分融入自然环境,同时走到近处又会发现,它是一个极具国际化设计语言与科技色彩的会议中心,将打造成为面向全球创新创业者和首都市民的“科技文化会客厅”。

  “在设计之初,我们就充分考虑到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与统一,设计理念上强调‘顺应自然,但求意境’,希望用现代设计语言转译文化意境,打造‘自然旨趣’的空间。”打造新会址设计方案的项目主体建筑设计单位MAD建筑事务所设计师庄凡告诉记者。因此,在设计方案打造时,设计团队将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及文化氛围充分结合,希望构造无界、开放、融合的“城市会客厅”。

  “我们对场地本身的自然资源及环境特点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与融入,比如东北侧一棵原有的古树被保留下来,设计成以古树为中心的下沉阶梯庭院,场地东南与西南角分别是连通建筑地下一层室内的下沉庭院。这样的设计就是希望在承载会议功能的同时,营造更多与自然相连的宜人空间。”庄凡介绍。

  如今,建成后的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四面被绿意环绕,仿佛一株穿越时空而来的未来植物,扎根三山五园间,在自然生态的外观中,孕育着科技与未来的无限可能。

  “这里未来将是全球科学技术创新碰撞与交流的舞台,从设计上也可以看出不是传统四四方方的会议中心,所以我们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新技术的应用,整个建设过程,可以说是一直在创新。”负责新会址设计深化及全专业施工图设计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张敬南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站在位于新建宫门路的主入口仰望,线条流畅舒展的建筑造型结合金属屋面与流动灯带,流光溢彩间尽显建筑的科技感与生命力。据介绍,建筑屋顶为不规则的曲面设计,为了打造线条流畅的屋顶与向外伸出的雨棚,屋面金属板由2769块双曲蜂窝铝板组成,利用曲面角度的不同形成不规则错台,板缝中设计安装了灯带,从而打造出了灯光与线条的有机融合与同步舒展。这样的设计施工难度极大,因为几乎每一个角度的每一条曲线都不一样,因此每一块材料都必须在其规定的位置上。

  “为了更加精准地把控施工的每个环节,我们将建筑整体利用BIM模型参数化建模,并采用三维模型加工组件,提高加工精度的同时,保证了设计的具体方案的有效落地。”张敬南介绍。

  步入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可以看到灯带沿顶部一路延伸,汇聚至大厅中心的装饰造型处,每一个弧线的走势都经过精心设计,像奔赴前方的一颗颗流星,极具科技感。据了解,为了达到这样自然的曲线效果,设计施工团队采用了双层硅陶板与厚微晶砂作为装饰饰面,这样的材料除了可以实现“每一块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曲度”的设计构想外,还兼具绿色环保及降噪的性能。“进入主入口后走廊顶部的薄膜,我们采用了水立方同款的ETFE膜,这种膜具有非常好的建筑性能,比如耐高温、耐辐射和机械性能,同时,引入这种膜布后可以补充整个大厅的采光,达到节能的效果。”张敬南说。

  与此同时,由于整个建筑控高12米,但以举办国际一流会议标准设计的2000人大会议厅要求室内净高不低于9.5米,这就要求屋面、钢梁等屋顶结构件要尽可能压减高度。设计及施工过程中,设计施工团队实现了大跨度会议厅、宴会厅等大空间高强钢组合结构屋面板采用不出筋的开槽型预制混凝土叠合板技术,为国内首例,减少了40%的梁高,建筑体现了极致的“薄”,同时也实现了种植屋面的荷载需求。

  像这样的创新尝试在新会址的建设过程中还非常多,走进内部每一个会议厅,细心的参会者可能会发现,有别于一般传统有棱有角的会场,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每个会议厅的四个顶角都呈现圆弧状,没有直角,给人一种包容并蓄的大气感。内部设计也是建筑整体设计的延伸与发展,让参会嘉宾可以有从内到外的协同感受。

  如果从高处俯瞰,就会发现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不仅被绿色环绕,其本身超大面积的种植屋顶,更是周边最为亮眼的一抹绿色。而这栋建筑不仅仅屋顶是绿色的,其建筑本身也应用了很多“绿色”科技。

  据介绍,新会址为异形钢结构屋面,屋面坡度不均,且覆土仅能达到150-200毫米,但为了以生态形式更好融入三山五园环境的设计理念,依然采用了屋顶绿化的设计,且绿化面积达1.7万平方米。“每个建筑都有管线、排风,包括一些设备安装的需求,但是大家能够看到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的外立面是非常干净的,超大的玻璃立面非常完整,建筑线条也非常流畅,为了不破坏这种设计的整体性,我们巧妙地利用了屋顶绿化之间类似‘叶脉’的区域,将建筑的通风格栅等设备出口隐匿在屋顶,使得建筑的立面干净通透,整体性更强。”张敬南介绍。

  与此同时,为保证屋顶绿化基质土壤不流失,草坪抗风性能好、绿色期长、后期养护便利等方面,同时考虑到屋面防水、排水等要求,设计建筑团队进行了基质选择和草种选择的对比实验,选取综合性能最佳的组合落地施工。雨水的再利用也在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考虑,结合场地景观设置的透水铺装达到5885平方米,通过增强吸水、蓄水、净水、释水能力,减少雨水排放量,雨水调蓄池兼顾雨水存储功能,雨水回收处理后可以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实现项目自身“雨水回用”。不仅如此,新会址建设采用了包括绿化屋顶、地源加空气热泵、智能照明、节水系统、海绵设施等在内的11项绿色技术,实现了建筑的绿色、低碳、环保,目前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已取得绿色建筑三星级预认证。

  中关村论坛创办于2007年,迄今为止已举办13届,成为全球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科技创新高端国际论坛。2018年以前,中关村论坛没有固定举办地点,2019年海淀区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的会议中心进行了装修改造,此后连续三年,会议中心成为中关村论坛临时会址。随着中关村论坛办会规格、国际影响力及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原有条件难以满足会议需要。

  2021年9月,习在中关村论坛开幕式视频致辞中指出“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论坛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随即,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按照“南有博鳌、北有中关村”高标准建设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的重大决策。

  据了解,新会址所在地块此前为超市、汽车4S店等业态,建设项目选址确定后,海淀区协助原有企业进行了搬迁腾挪,并通过国际征集的方式多轮择优,确定了最终的设计方案,这个项目也成为海淀区通过城市更新的方式进行疏解整治促提升的重要成果。

  2022年8月,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在2023年农历癸卯兔年春节前夕,记者曾探访忙碌的施工现场,彼时距离过年不过几天,但工程项目看不到一丝放松。采访中,现场工作人员与记者一同为施工临时搭建的办公区和休息区贴好春联,他们又再度投入紧张而忙碌的工程建设中。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23年大年三十那天,施工现场浇筑完最后一段混凝土后,标志着整个项目冲出‘正负零’,当时项目现场的节奏特别紧张,几百名工友在加班加点,保障节点进度。”中关村大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孙光月在采访中和记者说,建设项目工期紧、难度大,为了加快工作进度,对工程材料采取了随报随验的策略,“比如钢筋等的验收都是在夜间进行的,因为验收合格后马上就要进入下一道工序,所以现场的管理人员都是24小时在岗的。”孙光月介绍说。

  据介绍,自开工以来,设计施工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推进项目实施,即便农历春节期间也24小时不间断施工。针对作业工序多,人员流动性大的施工难点,施工现场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施工区域专业不交叉,在时刻紧绷安全弦,压实责任,保证实施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于2023年1月20日提前完成冲出基础结构“正负零”关键节点目标。同年3月22日,项目实现整体的结构封顶。项目建设期间,设计、成本及全专业技术人员驻场办公,驻场期间每天组织召开各类专项工作交圈会议,解决各类问题近千项,还有许多技术创新及发明专利诞生在这个工程中。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进入最后的倒计时,作为新会址的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已“整装待发”迎接八方宾朋。未来5天这里将大咖云集,汇聚全球顶尖学者、企业家、学术组织代表、投资机构代表……重磅科技成果、最新前沿技术、高质量创新项目等也将纷至沓来,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盛大的科技盛会,在北京海淀,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