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化改造让城市更节水
上周是一年一度的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节水不仅要有自觉行动,更要有系统思维。
经常在公园散步的市民会发现,公园游步道和绿地往往不在同一个水平,普遍是前者略低于后者,游步道路面铺设的多为花岗岩,因此下雨天容易积水。
不过,在市区江北的环北、环东、陶朱路、回溪等公园,绿地比步行道要低,两者中间有一条高度略低于路面的植草沟作为过渡,植草沟表面铺设一层厚厚的黑砾石。我们调查发现,这些公园不仅雨天路面不易积水,随着炎热夏季来临,节水保绿也是“游刃有余”。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公园进行了 海绵化改造。
“植草沟深大约60厘米,雨天雨水会顺着山坡流下来进入植草沟,经过黑砾石层层过滤沉淀,最终通过预埋在地下的排水盲管,汇入雨水花园和地下终端蓄水池。”5月17日,在市区江北的环北公园,市园林管理处建设科科员汤昕现场向我们讲解植草沟的功能。
同环东、陶朱路、回溪等公园一起,环北公园去年10月中旬完成海绵化改造。沿着公园绿化边界新建的458.5米植草沟便是改造工程的其中一项。除此之外,改造项目还涉及新增生态排水沟和生态滞留池(雨水花园)、地被物改造、乔木整理、部分园路改造成生态透水砖园路等内容。
“不夸张地说,环北公园一度是江北老城区公园里最难管理的。不因为别的,就因为夏天植被保绿工作。”顺着项目工程管理人员老朱指引的方向看去,我们得知,公园西北角有口景观水塘,边上有片菜地,“这都是附近居民种的,因为取水方便,浇菜用的是这口水塘的水。特别是一到夏天,公园植被灌溉用水本来就紧张,这样一来,水塘的水很快就干了。”老朱说。
出于灌溉用水考虑,每个公园建设时都会配套一口景观水塘。“因为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强,大树基本上不需要额外浇水,需要灌溉的大多是一些小灌木。”汤昕说。夏季天气越来越热,公园绿化浇水,景观水塘的水根本不够用,得从婺江里取水。沿江公园能够最终靠水泵从婺江调水,离婺江远的公园就挺麻烦,差不多每年的6月至10月,园林工人都需要每天24小时“停人不停车”地开着洒水车四处浇水。除了公园,还有城市道路周边绿化带,浇水工作量非常大。
不过就目前来看,情况有所改善,困扰公园管理人员多年的夏季灌溉用水紧缺问题似乎有得以缓解的兆头。“今年入夏比往年早,气温升得也快,但灌溉用水目前还是充裕的。前两个星期有几天连着下雨,雨水花园和地下蓄水池储满了水。”老朱说,要是搁在以前,雨水大多是蒸发掉或流走了,存储起来再利用的很少。
据介绍,所谓雨水花园,其实是由景观植被层(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壤层、沙层、无纺布和砾石层等组合而成的“铺着草毯的坑”,往往选在公园地势最低处,集水之余也起到净水作用,可直接用于灌溉。整个环北公园,共有大大小小的雨水花园3个。这也是怎么回事如今下着雨,地面却基本没水渍的原因,雨水基本都被这些草毯“喝”掉了。
离环北公园不远的凤凰山公园,由于地势高坡度陡,往年一到雨天,低洼处就容易积水,公园形象大打折扣。经过海绵化改造后,园路的花岗岩瓷砖改为生态透水砖,地基采用透水混凝土,如此一来,路面上的雨水很容易顺着透水砖的孔隙流入地下排水管,再引入下凹绿地储存净化,用于绿地养护。住在附近的居民王阿姨天天都会来公园散步,她说,公园去年改造后,整体形象提升不少。
据不完全统计,市区二环内现有40余个公园,在首批完成海绵化改造基础上,二期工程已完成施工招投标,将于近期进场开工,计划今年7月底前完成改造。改造范围有人民广场、凤凰山公园、青春公园、五一公园等4个公园,改造总面积约18620平方米。此外,预计明年开始招投标的市区三江六岸景观提升工程,也将涉及婺江周边10余个公园的海绵化改造。
“其实公园本身就像一块‘海绵’,因为绿化具备一定涵养水源的功能。只是以前大部分降雨还是因蒸发流失了,没有蓄起来好好利用。”市园林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认为,公园海绵化改造的核心,就是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通过下沉绿地和打破水系“围墙”,增加周边地块的汇水面积,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起到保绿和节水的作用。
不仅久晴易旱,逢雨也易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泥建筑大量应用,城区地面、屋面、路面等硬化,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容易引发城市内涝等现象。我们了解到,在自然地势地貌条件下,植被茂密、渗水能力强,有70%的降水能够透过地面渗入到地下,只有30%左右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城市化建设后,植被面积减少,地面渗水能力变弱,70%左右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只有30%左右的雨水能够渗入到地下。据介绍,金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总体充沛,但在时空分布上并不均衡,春季和梅汛期降水,常常占到全年降雨量的一半以上。这种情况下,城市有可能会出现“久晴易旱、逢雨易涝”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地势低洼的居民点。
一年前,婺城区城北街道的曙光花园小区还是杂草丛生、雨水污水合流,雨天时低洼路段容易积水。而今,这个典型的上世纪90年代老旧小区内,雨水管、污水管标识清晰,雨水、污水走向明确,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我们把小区内的植草砖通过海绵化改造增加透水功能,打造成透水停车场,新增了60个车位,缓解了小区停车难。”婺城区五改工作指挥部闻人伟介绍,该小区改造共涉及小区内排水、雨水回用系统、道路、绿化、增加停车位等内容。雨水回用系统、雨水收集罐和植草沟,其功能主要是将大部分雨水就地吸纳收集并用于小区绿化灌溉、道路冲洗等,不仅节能减排,还能减轻管网压力。该小区改造项目成为通过收集雨水用于灌溉绿化的“水弹性城市”项目样板。
据了解,通常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主要有两大重点。一是阳台雨污水改善工程。因建筑年代比较早远,建筑立面雨水管与阳台落水管没有分开设置,导致洗衣废水通过阳台水管进入市政雨水管网并最终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水质污染。阳台雨污水改善工程可实现雨污分流,避免雨污水合流直排雨水管网的状况再次发生,保护周边河道水质。第二个重点是适当增加、改善绿化。将原来稀疏破败、蚊虫孳生的绿地改建为雨水花园,利用人工挖掘浅凹式绿地,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而雨水花园的建成,也为居民提供了一处夏日纳凉、冬天晒阳的好去处。
截至去年底,市区江北老城区改造共新增雨水回收系统14套,新增停车位836个,新增植草沟1200米,雨水花园绿化提档9万平方米。
市住建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海绵城市理念有别于传统工程治水的习惯性思路,强调以水治水,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拥有非常良好的弹性,如提高“吸水、蓄水、净水、释水”性能,实现雨水由“快速排除”“末端集中”“收纳治污”向“慢排缓释”“源头分散”“自然净化”转变。
2016年,市住建局会同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金华市区水弹性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草案》。规划以构建金华市区水弹性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改善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四个方面的问题为目的,充分的发挥城市水体、绿地、道路、广场、小区对雨水的渗透、吸纳和净化作用。
规划宏观层面为金华市区范围,面积2044平方公里。中观层面为中心城区范围,面积为280平方公里。微观层面为示范区范围,包括多湖中央商务区、二七新村改造区块、湖海塘运动休闲区、尖峰山休闲生活区以及老城示范区。
共涉及40个试点项目,计划今年建成36个,投资额141亿多元,包括燕尾洲湿地公园、婺文化主题公园等;到2025年之前40个试点全部建成,总投资142亿多元。按照试点类型分类,公建类8个,公园绿地类7个,道路类10个,生态修复类4个,其他类11个。
目前来看,公园是海绵化城市改造进度最为顺畅的部分,马上就要来临的盛夏也将对第一轮改造成果提出考验。“不同于公园等区块的海绵化改造,老旧小区、老旧建筑的海绵化改造难度大,更需要因地制宜。”在闻人伟看来,每一个“小海绵”的成长都有自己的特性,如何在不耽误居民生活、办公的前提下,做好老旧小区、老旧建筑的海绵化改造,是主要的难点。
闻人伟表示,建造海绵社区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改造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绿化带,市区像曙光花园、北苑小区、青春小区等类似标准的老小区不算特别多。目前仍有部分小区绿化缺失严重,甚至存在一些零散的独幢居民区,海绵化改造对这些小区来说是一大难题。其次,必须根据每个小区不同的真实的情况,制定精细规划。比如,利用植草砖重做车位对小区进行海绵化微改造这项工作,其实面临现实的沟通平衡问题:有车族希望改造停车位,缓解停车难,但对于无车族或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希望小区增加绿化,而不在意停车难,大部分老旧小区改造进度也因此遭遇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