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第一大市场!从小地摊到贸易城义乌牛在哪?

发布时间:2024-04-07 02:28:12发布作者:安博电竞登录


  现在人人都知道,义乌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市场每一个摊位停留三分钟,走完就需要一年半时间。

  这是个“点石成金”的传奇地方,《鸡毛飞上天》片中主人公陈江河和骆玉珠就是这里面的典型代。

  他们以小商贩成就大企业,其实在现实中两人是有原型的,陈江河的原型就是被称为中国吸管大王的楼仲平。

  有趣的是,电视剧里的他们从小生意做起,最终在商界打下了一片天,而现实中,楼仲平的经历也让人大呼神奇。

  楼仲平到底如何发家?又是怎样获得成功的?与其他重年代的生意人有何区别?看完他的故事,你也许会有一些启发。

  1965年,楼仲平出生在浙江义乌,而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都不好,更何况包括楼仲平在内,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

  因此,初中毕业后,14岁的楼仲平就开始跟着父亲做起了“鸡毛换糖”的买卖。

  到了今天,记得这桩买卖的人已经很少,可以说90后都不知道,何为“鸡毛换糖”?

  其实“鸡毛换糖”不仅与《鸡毛飞上天》有极大的关系,甚至连现在的义乌被国际公认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也不得不说起“鸡毛换糖”。

  简单来说,鸡毛换糖就是物品交换,只不过交换的是当时家家户户都有,而且看似无用的鸡毛,却能够换取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小孩子喜爱的香甜红糖。

  1979年的义乌,楼仲平和父亲担着红糖等价格低的小东西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去交换别人家里又脏又臭的鸡毛等废弃物品。

  可是在那个年代,做鸡毛换糖生意的货郎是个很累的职业,为了换取更有价值的商品,楼仲平常常要把鸡毛挑上七八里地,有时还会因为和孩子换取鸡毛而被那家的大人追打。

  毕竟这门生意在那一年只能悄悄做,直到一年后,政策发生改变,父子两人才能正大光明的走在大街小巷里做生意。

  然而鸡毛换糖获得了国家许可,慢慢的变多人开始做这门生意,楼仲平有些沮丧,但父亲告诉他,坚持到底,只要坚持,一切都会改变。

  人人都知道“薄利多销”,楼仲平的鸡毛生意是相同,随着同行将目标转向其他高价商品,楼仲平却一直在坚持在乡下收鸡毛,去城里卖钱。

  很多货郎感到不解,每天那么累才赚一点钱,为啥不像我们一样,卖其他商品呢?但他们并没有多想,而是一头扎进自己认为更有性价比的高价商品。

  唯有楼仲平没转行,一时间他竟然垄断了“鸡毛换糖”这门生意,靠着一根根鸡毛攒下了几万块钱。

  楼仲平决定再找一门新的生意做,在篁园市场买下了一个摊位,卖起了五花八门的小商品,因为生意好,周围的小商贩见他卖什么货就跟着卖。

  曾经靠着这四个字赚下几万块钱,现在的他,靠着这四个字,能不能发现一门新的生意呢?

  因为不了解市场,一开始的楼仲平试着做起了塑料小碗的生意,一次进货卖给别人只赚五毛钱,人人都觉得他很傻,楼仲平却笑了。

  做了十多年鸡毛生意的他很清楚,塑料小碗利润极其微薄,可是这么微薄的利润,别人瞧不上,楼仲平瞧得上。

  因为在这几分钱的利润之下,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而这一个市场,他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轻松地将其他人甩在身后,甚至达成一种类似垄断的效果,就像他当年正是最后一个做“鸡毛换糖”生意的货郎。

  亲友们得知楼仲平开厂的消息后,原本还在替他开心,结果看到开的竟然是利润最微薄的吸管厂,又一个个摇着头叹息,觉得楼仲平真傻。

  楼仲平只是笑而不语,默默的找人买下了一家想转业的吸管厂中先进的机器,做起了吸管这门薄利多销的“小”生意。

  浙商的精明能干众所周知,但如果大家都瞄准那些成本低利润高的商品,就免不了来一场腥风血雨的商战,到头来就算是赢家,也免不了受些“小伤”。

  反观楼仲平的吸管生意,成本只有0.00008元,也就是生产一万根吸管才能赚到八块钱。

  想做这门生意的人,大多尝试一段时间就选择放弃了,很少有人来竞争,他只需要默默的把自己的商品质量做好。

  与其他的塑料制品不同,塑料碗和塑料勺可以用非一次性用品代替,然而吸管却很少有非一次性的。

  也就是说,楼仲平只要坚持到底,非但老客不会流失,新客还会慢慢的多,即使利润微薄,却能达到只增不减的奇妙境界。

  事情的发展正如楼仲平所想的那样,没有资金雄厚的大厂和他竞争,在吸管生意上,他突飞猛进。

  手中的资金一到,他又开始吞并其他的小吸管厂,渐渐楼仲平的吸管生意就如滚雪球一般慢慢的变大,且势不可挡。

  吸管生意势头正好,但楼仲平并没有放松,他深知自己手中的吸管仅仅是现阶段的领头羊,一旦有人研发出更好的吸管技术,自己就会被打落谷底,既然如此,他为何不抢先一步研发吸管呢?

  任何事物都有技术上的含金量,而吸管的技术上的含金量显然是在食品安全等级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换句话说,就是减少塑料吸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哪怕没多少人关注健康问题,楼仲平却先一步想到,不仅要薄利多销,还要拥有核心技术,区区一根吸管做到如此程度,即使放在今天,对很多商人来说也是很难来想象的。

  靠着先进的吸管技术,楼仲平的吸管生意开始向全国发展,加大生产马力,不过一年就收回了吸管研发的资金。

  稳定住国内生意,下一步就是开拓国际市场,但在此之前,楼仲平又做出了让当时的人们感到不解的操作,那就是注册商标。

  那个年代,大家并不重视商标的问题,所以闹出了很多笑话,甚至有人专门抢先注册商标,吸引别人来买。

  而楼仲平却抢在众人之前就想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注册了自己的双童牌吸管,这也是全义乌的第17个商标。

  借由商标,楼仲平再一次和同行拉开了差距,此时金融危机到来也让很多吸管厂倒闭,唯有楼仲平受一定的影响最少,而金融危机一过,楼仲平迅速扩张,双童吸管又吞下了国内不少市场。

  想要做国外的生意,自然要请外国商人来厂考察,可是一位日本商人考察时提出质疑:“洗手间太脏,很难来想象生产车间的卫生情况。”

  楼仲平通过翻译向这位日本商人解释,生产车间的卫生情况很严格,绝不会有安全风险隐患,这才得到了六个集装箱的吸管生意。

  原以为这单之后,能就此打开日本市场,接下来缓缓占据国际市场,没想到没多久,日本商人就投诉了:“我的客人在吸管里发现了头发。“

  因为一根头发,这位日本商人要求所有吸管都一定要进行检查,整整六个集装箱的吸管,花的钱比吸管生产还要贵。

  见此情况,楼仲平只得壮士断腕,将这批吸管就地销毁,并付给了日本商人1.7万美元的销毁费用。

  仅此一事,楼仲平明白了,除了薄利多销和研究技术,细节问题也不可小视,想要成为国际企业,就必须要做到连头发这样细微的小事都不会出现。

  在那之后,楼仲平带头做质量把关,每一次生产装箱都严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双童牌吸管再也没接到因为质量而导致的投诉。

  有技术又有质量的吸管,即使是国外大厂也没办法拒绝,类似沃尔玛这样的行业巨头也开始采购楼重平的吸管,然而在这样的大好趋势下,楼仲平却从中发现了又一隐患。

  和大厂商做生意是好事,可是厂商太大,下的订单太多,却会借机讨价还价,极大的影响到双童牌吸管本身的利润。

  在这一关头,楼仲平再一次果断做出决定,采取“小客户原则”,再大的订单也不能超过整个双童牌吸管年产量的3%。

  “也许一个大厂商的生意就比得上十个小厂商,可是找十个小厂商做生意还能商量,大厂商却不一定,既然如此,为何不做小厂商的生意呢?”

  在此之前,人们都一味的追求大客户,楼仲平却创新地提出了追求多个小客户,以此避免“客大欺主”,这一理论也被国内很多MBA教材收录,成为了商业战略中的典型案例。

  早在1997年,他就在浙大分校进修,经过三年的学习,他不仅为自己多年来的困惑找到了答案,并且将目光投转到互联网。

  2000年,网络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而楼仲平慢慢的开始把吸管放在网上售卖,利用各种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网站会员的身份,全世界开起了“网店”。

  因为跟上了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到了2004年,每个网络站点平台都能搜索到双童牌吸管,楼仲平的双童牌吸管再也不缺客户了,业务员不用出门,就有客户网上咨询。

  既然不缺合作对象,楼仲平又将视线放回到质量本身,虽然当年他只读到初中毕业,但后来浙大分校的进修和一些知识的自学让楼仲平再次抢先同行一步。

  从吸管加工机器硬件到软件的升级,再到国际性企业对卫生质量的严格化要求,楼仲平向各领域专家请教,先后搭建了双童牌吸管自己的生态工厂、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地热空调系统。

  他甚至根据厂区的真实的情况而亲自规划绿植设计、员工宿舍、工厂食堂等,让厂里的员工无后顾之忧,只能用一个“好”字形容。

  随着互联网IP的兴起,楼仲平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低调,六次登上《新闻联播》,两次进入《焦点访谈》,央视甚至为他拍过纪录片,毕竟他是最后一个鸡毛换糖的货郎,也是第一个中国吸管大王。

  借由网络之力,楼仲平还开设了中国吸管博物馆,在那里有1000多种双童牌吸管,给人吃的、能喂鱼的,甚至是风车吸管、眼镜吸管,小小的吸管竟融合了时尚、艺术、环保等多种元素,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时至今日,楼仲平的双童牌吸管,已经占据了全世界30%的吸管市场,而以“薄利多销”入局足以称得上世界吸管大王。

  从鸡毛到吸管,以微乎其微的利润变成全球第一,如果用四个字形容,那只有楼仲平一直挂在嘴边的“以小博大”。

  始终如一的做一件利润微小的工作,随时代潮流及时调转方向,这就是楼仲平的生意经。

  当年曾认为楼仲平做的生意利润太小而嘲笑他的人们,如今有几个还能理直气壮的在他面前发出嘲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