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抗雨指数”!一批道路管网改造年内启动!
入梅以来,无锡已先后经历四轮强降雨,截至昨日,全市平均梅雨量近500毫米,约为往年的两倍。应对“暴力梅”,全市有关部门科学调度人力、设备和物资,全力加强对易涝部位的应急防汛。
然而,7月6日突袭而来的一场暴雨,仍是让城区40条路段“看了海”,甚至让大家为第二天的高考“捏了把汗”。
当日,市区有多达10处立交(涵洞)、匝道积水严重,造成车辆通行困难,并给高浪路、梁溪路、旺庄路等多条道路带来梗阻。
当天,我市保险公司受理机动车险报案量激增,达到1100多件,估损金额480余万元。
立交桥下涵洞与道路呈“凹”型结构,地势低,附近道路甚至小区的雨水都会向此汇集,大幅度提升了立交泵站的排水工作量。
高浪立交建成至今已15年,随着附近高浪嘉园等地块开发,客水来源持续不断的增加,而旺庄立交也需面对兴源路、旺庄大桥等地段客水涌来的压力。据了解,高浪立交泵站使用年代较久,排涝能力已跟不上。
7月6日当天,梅园立交泵站的水泵也发生了长时间工作后线路烧坏的问题,导致桥下短时间之内出现400平方米近40厘米深的积水。
应急预案可解近渴,但无法保障未来不再出现“大水困汽车”的窘境,提升泵站能力、畅通地下管网的改造工程还需加快提上日程。
据了解,高浪立交泵站已定下升级改造计划,将与高浪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同步进行。旺庄立交下穿通道部分地下管道变形,影响排水能力,也将通过管理单位和属地协商尽早实施管网改造。
目前我市市管区域各管养单位拥有近20辆移动泵车,可处置大部分强降雨造成的短时积水,但仍难应对五年一遇甚至十年一遇的暴雨。未来,有关部门单位将增加大功率强排车等防汛机械设备,提高城市路网面对暴雨的“排力上限”。
道路收水口被树叶等杂物堵塞来不及排水,以及河网水系不畅等,都可能引发积水。且6月10日至7月10日这入梅一个月,全市最大降水量就出现在华庄街道,累计达670.1毫米,这给经开区防汛带来不小压力。
“近年来,太湖新城建设了近50公里河道,河网水系基本建成,汛期前也联系各闸站提前预降水位,但由于新城的绝大部分排涝闸站都布设在运河西路,区域河道行洪要自西向东‘走’十多公里汇入京杭运河,路线长,大幅度的降低了排涝的时效性。”
早在2011年,太湖新城150平方公里的防洪大包围就已建成,“防外洪、排内涝”的功能和老城区运东大包围一致。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2007年太湖水危机发生后,为保护太湖水质,太湖新城就不向太湖泄洪了,约85%的河道行洪,都是向东排入运河,在这过程中一旦“毛细血管”出现堵点,就会减低排涝效率。
位于经开区和新吴区交界处的夹洚上河和陆区桥河,就是亟待疏通的两个“堵点”。
7月9日,在夹洚上河边能够正常的看到,原来这条跨界河在经开和新吴之间仅通过一个直径约1.5米的管涵相连,而两侧河道宽约15—20米。一旦大雨袭来,管涵很容易成为排水“瓶颈”。
为保障中高考期间防汛,7月7日,经开区紧急调用5台挖掘机、花5个小时连夜在管涵旁挖出了一条3—7米宽的临时过水通道,增强排水能力。
“挖临时通道只是应急之举。与经开区相比,新吴区河床相比来说较高,如何让雨水东排更畅通,还要板块联动发力。”
正抓紧优化重点积水路段排水系统,如为金匮公园这一汇水面积较大的区域单独设置排水系统,让雨水从山上流至四周道路时能被提前“拦截”。
另一利好消息是,今年我市将结合高浪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对其雨水管网设施进行彻底改造。
高浪路2003年建成时雨水管网设计标准相比来说较低,此番改造将提高设计标准,雨水管径从0.5—1.2米提升至0.6—1.65米,并重新梳理全线出水口布置。最花功夫的在于重构地下排水系统。以往,如信成道等相交道路,是和高浪路共用出水口的,导致高浪路排水压力过大。此次将按照相交道路雨水就近排入河道的原则,在具备条件的相交道路独立设置出水口,不再接入高浪路新建雨水管内,全方面提升排涝能力。
春申路县前街路口、五湖大道隐秀路口、人民东路南匝道……7月6日暴雨中排查出的隐患点中,不少都是市政养护人员再熟悉不过的名字。
如路龄已24年的春申路,地下雨水管径仅500毫米,加上地势低洼,几乎逢雨必淹。7月6日强降雨中,春申路县前街路口出现600平方米40厘米深积水,两辆泵车同时抽排,直到当晚21时,仍有一车道积水未排干。
据了解,这批积水“老大难”各有各的难处,有的是附近没河道、地下管道的雨水缺少出水口,有的是周边其他窨井溢水严重,有的是配合控源截污封堵了出水口。
春申路改造方案已上报,将采用0.8—1米管径雨水管,排水能力加倍,争取今年下半年启动。
五湖大道在隐秀路口北侧的出水管同时承担道路和周边部分地块排水,已严重老化变形,正加排新出水管。
目前,我市污水管网运行压力较大,城北、太湖新城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超90%,主城区污水管网常年高位运行。
据悉,我市将结合正在进行的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对污水管网进行排查、检测和修复,新增24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加快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